
憧憬
友人來信說:「關,你好天真,口口聲聲話要替國家民族出點力,但九七之後就算你想,國家也未必重用你,到時你豈不是孤芳自賞?」他說的沒錯,如果我是理想主義者,結果將會失望收塲。其實我倒沒有這麼大的雄心去建設新中國,只不過願意善用未來的十二年,以基督徒,天主教神父、香港市民和中國人的身份,全心投入香港社會的生活。
天主在芸芸眾生中揀我,叫我分享祂超性的生命。這個生命便是愛的根源,而真正的愛是外展和利他的。信仰團體不是獨善其身的歸宿,却是促使人神接觸的媒介。香港才得五十萬信主的人,我們做基督徒的,委實任重道遠。
教會內學問和德行比自己高的人比比皆是,主却喚叫我這個平凡人透過鐸職去服務天主子民。坦白說,我最關心的,是教友的信仰紮根深夠強嗎?加強外在的組織固然重要,但為應付來日的變動,每個人與主耶穌那份深厚的情誼才是最佳的保險。神父不單是司祭,在某個程度上更應該是服務團體的領袖和導師。當然這與高高在上,舞權弄勢的心態無關!
我是地道香港人,對香港有份特別的歸屬感。今天要使香港在過渡期成功建立良好的體制,實在是每個市民應盡的責任。雖然過往的教育毫不鼓勵市民發揮社會意識,但今天的醒覺還未算遲。我要全力支持選擧制度的運作,並且加強培育信友去關心社會。有學識的人士如果對社會的不公義保持緘默,無形中做了幫兇。在柴灣的日子,跟牧師和其他朋友全力爭取興建東區醫院的經驗,給我肯定了上述的看法。
無論你身在何方,體內流的仍是中國人的血,我們這一代生活在香港人的比起其他人算是幸運了。父母輩嘗透日本人侵華的苦痛,就是與我們年齡相近的大陸同胞也逃不過文革的十年浩勢。今天做中國人要認真氣了。我記得《讀者文摘》「珠璣集」有這麼一句:「沒有人能把你拉得很高,因為你會抓不牢繩索。可是,你憑自己的雙脚却可以攀山越領。」把香港建設成一個安定繁榮和自由民主的社會,便是對中國最好的貢獻。俗語話:「不怕貨比貨,最怕不識貨。」我深信中國大陸經過這些年的對外開放,視野必然擴闊,領導層應不乏慧眼人士吧。但願這回我不跌眼鏡……
八六年一月六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