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男女平等

印度籍神修大師 De Mello 神父講過一個故事:兩個出家人出外化緣,正要涉水橫渡一條水流湍急的淺河,但見一位年青貌美的少女蹲在河畔,神情焦急。修士趨前問她是否需要渡河,少女心思果然不出修士所料。一二三,其中一人立刻採取行動,把少女抱在懷中送了過去。道別後,他的同道露出不悅神色說:「師兄,我們身為修道人,理應戒絕親近女色,你這樣做不怕別人非議嗎?」這個已經超越外在形式的人大笑起來:「啊,師弟,原來你仍是抱着女人不放的!」

這個故事除了引人發笑,寓意亦很深,。我尊重其他宗教人士的生活,這篇文章所討論的只以天主教情況為限。首先它道出了修道人那份內人的掙扎,一方面要過一種與自己身份相稱的生活,又得承受亞洲人對我們過份的要求和挑剔,結果令到不少人生活得戰戰兢兢,在與人接觸相處時不知不覺間採取迴避和中立的態度。

別人可以容忍神職人員對金錢或地位的過份執着,但幾時一與異性的交往表現得太投入,便會立刻引起騷動,招來滿天謠言。順便一笑,如果你住在三藩市或柏克萊,就算跟同性朋友要好也會給人懷疑,以為你是個同性戀人。這兒讓我們由男女平等的角度去思考上述的故事,就不難發見骨子裏教會仍是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團體。為什麼硬是要說女人引誘男人,為何不可以彼此共負責任?其實在教會圈子裏,女性仍舊受到歧視。

從前許多教會的文學作品,都對這方面的問題有偏差的渲染。在那個聖經不大流行的世代,聖人傳記當然大行其道,不過不少內容實在有重檢的必要。比方有位年輕聖人居然連自己的親生母親也不敢正視,因為她是女人,而女人是引人犯第六誡的根源。這樣的道理簡直令人啼笑皆非。有個怪現象,許多公教學生如果接受了較為保守的信仰培育,不少人畢業後會對教會產生極大的反感。原來他(她)們在學校接受的一套,尤其是處理「性」和「感情」問題時,往往不切實際和近乎幼稚,而且常常成了別人的笑柄。

其實教會多次自摑嘴巴。一方面提倡天父面前人人平等,但在現實生活却處處保護男權。我們可以在政治、經濟及人權問題上幹得有聲有色,但對無數仍受踐踏摧殘的婦女——我們的主內姊妹——保持緘默。看來耶穌有再來「解放」人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