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親情與聖召

好現實的問題。儘管平日一家人的親情表達得很含蓄,甚至流於冷漠,但一到有家庭成員提出要回應天主召喚,決志加入修道行列時,反應便驟然不同。基本上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值得諒解,即只有當事人是教友而父母及兄弟姊妹是外教人。家人實在很難明日獨身生活的意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幹哪一行都不成問題,偏是做神父修女就一百個不准!另一類家長更叫人大惑不解,他們本身是教友,別人的兒女跟隨聖召,他們讚不絕口,但幾時輪到自己家人蒙福,却一反常態,極力反對。

親情固然是抗衡今天冷漠社會的最佳避風塘和加油站,但往往亦可以變成阻礙個人成長的首要因素。忠孝不能兩存有時對聖召抉擇的青年朋友也很合適。其實子女做神父修女根本就不會影響他們對父母的孝心。現實點看,按今天的社會風氣和家庭結構,從前「養兒防老」的調子已上不了曲譜。這一代的人要接受的是做父母的只能付出,勿望回報。子女長大成人後,結婚的也未必保證到可以照顧父母。

我認識兩位曾經修道的朋友,他們的例子堪足借鏡。女的入修會時母親極力反對,甚至以死威脅。過了一段日子,她終於忍受不了父母的「親情」壓力,離開了修道行列。結婚後隨即與丈夫移民外國,結果這位想女兒長伴左右的母親要孤伶伶一人留在香江面對寂寞的晚年。如果女兒是修女,相信照顧自己的機會仍多。另一位朋友在繼後香燈的大前提下服從了父母的意願,可惜結局也是很不愉快。婆媳終日吵吵鬧鬧,他形容回家簡直如入煉獄一般。他說假如自己做了神父,照理會對父母好一些。左是親密愛人,右是生養父母,但偏偏他們是陌硌人,是仇家!

我深深體會親情對聖召能起的積極作用,也坦白承認自己是十足十的幸運兒。我的父母比較民主,只要對社會有貢獻,幹哪一行亦不成問題。我入修院不單末遭反對,反而得到不少鼓勵。許多次教會內的弟兄姊妹讚賞家母大方時,他必然要記自己女兒一功。父債子還是中國社會常情,但父債女還似乎不多。先父久病在床,醫藥和家計全靠借債度日。那時家兄已去了羅馬唸書,我姐姐師範畢業後一人獨力支撐大局,七年後全部債務清還,自己才入修會。親情可以左右聖召,也可成全聖召。但願公教父母多多支持,天主一定會照顧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