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小插曲

世界上像德肋撒修女愛人愛到出名的並不多,但具有同樣愛心而只能在平凡生活裏表達的人却不少。有句福音說得好:在小事上忠信的人才能幹大事。為朋友捨身的偉大情操何嘗不是要從小事上培養起來。沒有這份生活體驗不斷的滋養,我們好難有突如其來的大勇氣去作生與死的抉擇。

我是個生活忙碌的神職人員,知道自己沒有太大能力改革社會、建設香港和影響世界。我極其量可以做到的是把小小的愛心每天播種。這是自己一貫堅持的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偶然發見從台灣寄來的信封上寫了一句說話:「謝謝你,郵差先生!」看來有點多餘,其實也是愛心的表現。受商業社會公平交易心態支配的人會說:「我已貼上足夠的郵票,這是郵差的責任,我用不着向他致謝。」說一聲能令別人振奮向上的話何樂而不為。如果自己是郵務員,相信一定會感到開心。

原來寫字也跟關懷別人拉上關係。我有個懷習慣,做筆記和寫文章的第一手字蹟通常都潦草得不能入目。有時放學回家,重温筆記,有些居然連自己也看不懂。我每星期寫《漁夫集》時常提醒自己,要為別人着想,不應難為負責的編輯。所以別人對我的印象是字體工整,其實我是每次把原稿更正後細心重抄。文字是用來溝通的,太「龍飛凰舞」的書法則用來當藝術品欣賞。我寫信給朋友時往往犯了這個毛病,實在抱歉。

打電話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不敢想像如果這城市突然取消了這項服務的後果。不過既然已經習以為常,我們會無意識地去使用,忘記了傳聲筒傳來的聲音是人而非錄音機器。有些人打電話時只報上要找的人的名字,却從不說聲「早晨」,「請問」或者「謝謝」,這不單是禮貌,更是對接聽電話人的一份尊重。雖則電話接線生和書記是受薪的僱員,但人的感受是無分貧富貴賤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時聽到那些身任要職的神職人員講電話時的冷漠語氣,跟他們在祭台上愛的呼喚,實在比對強烈。

香港路少車多,交通規例時有更改。乘坐的士已是港人爭取時間的工具而非享受。除了交通禁區的限制,使到下車的地方不能隨心所欲外,有時在指定地點某一個方向停車亦會影響司機接載下一位乘客的機會。看見老人和婦孺,我會叫司機停在他們面前。自己多行一步,方便別人,小小愛德功夫,值得嘗試。今天世界需要的正是那些懂得演奏生活小插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