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花開花落

撇開情節上的犯駁和人物性格的突變不談,日本出品的《温馨家族》的確是套發人深省的優良電影。比方母親心臓病發,子女一窩蜂去辦理入院手續,居留下孤獨癡呆的父親,結果加速病人死亡,實在有欠說服力。媳婦由於痛恨丈夫有外遇,酗酒報復,但突然間又變成天下第一好人,性格的轉變未免牽強一點。不過,除了缺點,影片傳達的訊息是可取和強烈的。

時至今日老人癡呆症仍令群醫束手,令患者的家人吃盡苦頭。最使人洩氣的,是一般人對病情的認識不足,往往以正常人的心態和道德標準去對待病人,後果是引起更大的誤會和創傷。越來越發覺詩人的話毫不浪漫而是千真萬確:嬰兒的初生原來就是邁向死亡的第一日!人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去逃避,去忘記,但到頭來還是要面對現實。我們幾時才會醒覺這個人生的課題?家人或者朋友的去世固然可以刺激自己略作反省,但這份經驗並非切膚之痛,好快我們又會以為自己年青力壯,還有不少風采時光!上天對人雖然未必一視同仁,但「衰老」這現象却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到自己一覺醒,在鏡前梳洗,赫然發見頭髮添了灰白,才驀然體會到歲月催人,很有花開花落的凄涼感覺……

中國人有些話很真,有時真得使人害性。「久病床前無孝子」不單道出老人的恐懼,更反映出做子女的無奈。不是不想,而是無能為力。以香港中下階層的居住條件,如果有個老人的癡呆程度好似片中主角一樣,那麻煩就大了。政府目前對老人照顧不足是鐵一般的事實,健康好的入主老人宿舍的機會較大,有病要護理的便難上加難了。我知道許多經濟應付得來的家庭都以合資方式來支付老父母的住院費用。也由於香港生活繁忙,應酬又多,能夠常常定時探訪老人家的子女實在不多。寂寞難道一定要與年老並肩同行?

我非常欣賞安貧小姊妹會修女對服務老人的貢獻,自己外祖父便受惠人之一。大概四年前他老人家跌倒,傷了盤骨,結果要終日臥牀。正當大家感到不知所措之際,小姊妹伸出了援手,沒有她們,公公的處境真的不堪設想。還有一個人我要加上一句讚語,家母多年來風雨不改的每星期兩次送飯給外祖父,却從未說過半句怨言,實在令我佩服。正如她說的:「喜歡與否,是自己父親嘛,只好盡力而為,花開花落,這是現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