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情者,原是有情人
年小氣盛,世界為我們只是黑和白般簡單。人呢?只有好人和壞人之分。隨着年歲增長,人生經驗相應豐富起來。今天如果再問我同樣問題,這個人怎樣?好人嗎?相信我不會像從前那麼爽快的回答;因為人畢竟在變,包括自己在內。有朋友勸說:「關,寫文章要手下留情,你枝筆會傷人!」
我知道,但敢向讀者保證,我從來沒有作人身攻擊的念頭,我只抱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信念去鞭策自己,並跟弟兄姊妹分享共勉。
有誰願意做個粗聲粗氣、脾氣古怪的人?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位廣受歡迎的人物。但人之所以修不到平心靜氣、和顏悅色的境界,其中有些影響因素是超出一己能力。不是不想,而是辦不到。認識一位教友太太,未病發時,本性嫻淑。由於做了婦科手術,身體喪失了分泌荷爾蒙的機能。外服藥物本來可以把困難克服,怎知引起生理抗拒反應,消化系統出了亂子。停止服藥是唯一治療方法,可惜副作用是變成一個「壞脾氣」的女人。
正如她對我說:「神父,我知道發脾氣不對,但這回真是身不由己。丈夫和女兒平白吃了不少無謂的苦頭,你叫我怎辦?」
的確,如果我們真的了解對方發脾氣的原因,便不會小器的斤斤計較。不過,有幾多人會注意到別人的困難,同時能以一份同情和體諒的心去接納對方?你對我不客氣嗎?好,立刻反攻!生理困難值得原諒,那心理方面又怎樣?
許多修道人過往接受的培訓是未做人却先做天神,往往對自己的人格成長認識未深。人畢竟不能逃避感情,單靠理性的分析和神修的提升是不夠的,到頭來還是要面對現實。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不少認識自我和美化自我的方法,不幸許多人仍是抱着懷疑和抗拒的態度。堂堂主任司鐸,要我參加什麼心理成長營?簡直廢話。在教會內身任要職,要我請教心理輔導員?認真胡說八道。我身體強健,工作得力,何來有病呢?這些都是一般東方人的反應,尤以做慣領袖的神父修女為甚。
其實接受心理輔導絕對與生病無關。透過輔導員的幫助,我對自己的性格和情緒有更深入的認識。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就在這裏。今天靈修生活的原始基礎是人格「整合」,因為信仰本來無分聖俗,而是每日廿四小時對主愛的回應。耶穌是猶太人,為他來說靈和慾,精神和物質是分不開的。只是後來拜希臘哲學所賜,教會生活才出現這種偏差。我以過來人的身份衷心說這話:心理輔導並非一切疑難的救星,但對我們的成長的確是有幫助的,問題在於是否願意開放自己。我深信無情者,個個都原是有情人……